每日热拍 | Hot shot

关注我们 | Pay attention to us

三枝叶微信
爻牌微信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茶文化

忠厚传家久,诗书继世长

文章来源:广州市三枝叶贸易有限公司-爻牌普洱,恒久出色 发布时间:09月09日

人成长中的某个时期,喜欢反对一切,无谓对错,纯粹为反对而反对。总觉得无论是父母的耳提面命,就如同先圣的哲理箴言,都是陈旧封尘的东西,而且那些简短僵硬的道理近于训诫,不够柔软和温暖,与我们欣欣向荣的成长相背离。总是要到很多年后,我们逐渐在那些家训的习染下形成一些称得上优秀的品质,学会与这个世界和这个世界的人们相处,并且从中受益的时候,才能真正明白父母通透的洞见和厚沉的温情。

中国有句古训叫“忠厚传家久,诗书继世长”,后人能够光耀门楣,多有先人留下的家训作为“精神门楣”。孟母三迁、曾子杀彘、岳母刺字这样脍炙人口的家训故事,不知伴随多少中华儿女的成长,今天我要讲的是另外一些。

1、孔子

《论语·季氏》:

“陈亢问于伯鱼曰:‘子亦有异闻乎?’对曰:‘未也。尝独立,鲤趋而过庭。曰:‘学诗乎?’对曰:‘未也。’‘不学诗,无以言。’鲤退而学诗。他日又独立,鲤趋而过庭。曰:‘学礼乎?’对曰:‘未也。’‘不学礼,无以立。’鲤退而学礼。闻斯二者。”陈亢退而喜曰:“问一得三,闻诗,闻礼,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。”

这个故事就是有名的“孔鲤过庭”,王勃在《滕王阁序》中提到的“他日趋庭,叨陪鲤对”,是指孩子恭敬接受尊长的教诲。从另一个侧面来讲,也是孔子作为一个父亲对于孩子的殷切寄望。事情是这样的:孔子的儿子孔鲤(字伯鱼)和他的弟子一起受教,但是很多弟子觉得孔子肯定给自己的的独子开了小灶。其中就有陈亢,有一天他看到孔子单独跟孔鲤讲话,无奈离得太远听不清楚,八卦心顿起,陈亢又是个特别耿直的boy,直接就去问孔鲤:“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?”孔鲤非常老实地回答说没有,并且有了以下一幕:

有一天,孔子独自站在堂上,孔鲤从庭院里小跑而过。

孔子:学《诗经》了吗?

孔鲤:没有。

孔子:不学《诗经》,就不懂得如何说话。

于是,孔鲤就回去学《诗经》。

又有一天,孔子独自站在堂上,孔鲤快步从庭院里走过。

孔子:学《礼记》了吗?

孔鲤:没有。

孔子:不学《礼记》,就不懂得如何在社会上立足。

孔鲤就退回去学《礼记》

陈亢得知老师没有给自己的儿子开小灶,就放心了。回去后非常高兴地说:“问一个问题,却有三个收获,听到了要学习《诗经》和《礼记》的道理,还知道了君子对待自己的儿子和别的孩子一视同仁。”

孔子的家训就是“不学诗,无以言”和“不学礼,无以立”,这似乎奠定了中国人“诗书传家”的传统,在国人眼中“诗书传家”比“富贵传家”重要的多,“富不过三代”,诗书却是强大的文化和智力资本。


2、诸葛亮

《诫子书》:

“夫君子之行,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。非澹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。夫学须静也,才须学也,非学无以广才,非志无以成学。淫慢则不能励精,险躁则不能冶性。年与时驰,意与日去,遂成枯落,多不接世,悲守穷庐,将复何及!”

诸葛亮在国人心目中就是智慧化身、忠臣楷模,这样的诸葛亮多少有些被神化的意味。但在这封家书中,我们可以窥见一个更加真实的诸葛亮,睿智高尚,学识渊博,有一颗拳拳爱子之心。诸葛亮46岁才有儿子诸葛瞻,老来得子,没有不爱的道理,但是害怕他以后不能成器。诸葛瞻8岁的时候,诸葛亮在给诸葛瑾的信中写道“瞻今已八岁,聪慧可爱,嫌其早成,恐不为重器耳。”于是便有了上面那篇《诫子书》。

有理由相信这篇《诫子书》在诸葛瞻的人生中发挥了重要的影响,他一生谨遵父亲教诲,长大后才思敏捷,精通书画,承继父亲遗志效力蜀汉,忠孝两全。后来兵败邓艾,宁死不降,自刎殉国,其子诸葛尚也战死沙场,成就诸葛亮祖孙三代“三世忠贞”。诸葛瞻这种临难死义的壮举,就连敌人都敬佩不已,邓艾感其忠,将诸葛瞻父子合葬,至今四川绵竹仍有“诸葛双忠祠”。

历史学家干宝评价他:“瞻虽智不足以扶危,勇不足以拒敌,而能外不负国,内不改父之志,忠孝存焉。”诸葛亮的死敌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也发出这样的感慨:“诸葛亮在蜀,尽其心力,其子瞻临难而死义,天下之善一也!”


3、包拯

《包拯家训》:

“后世子孙仕宦,有犯赃滥者,不得放归本家;亡殁之后,不得葬于大茔之中。不从吾志,非吾子孙。”

包拯是北宋名臣,素以断狱英明,刚直不阿,不畏权贵著称于世,有“包青天”的美誉。包拯家训寥寥37字,字字珠玑,包拯让儿子包珙将此家训刊石,竖于堂屋东壁,晓喻子孙。此家训凝聚着包公的一身正气、两袖清风,虽千载之下,亦足为世人风范。

这家训不仅是包公对后人的警戒,也是其一生的品格写照。仁宗皇帝曾欲将整个庐州城赐予包拯,但他坚辞不受,在仁宗的坚持下,包拯只接受庐州城郊一段淤塞已久的护城河。留下了“不要庐州府一转,只取护城河一段”的千古佳话。

包拯的后代无不谨遵家训,祖孙三代都是深受百姓拥戴的清官。长子包繶,授官太常寺太祝,廉洁自律,但却英年早逝。次子包绶官至六品,清苦守节,死后箱囊之内,除了书籍、著述外,再也没有其他值钱的物品,衣袋里也只找出46枚铜钱。包拯的孙子包永年官至正七品,任职期间,“凡厥莅官临事,廉清不扰”。遗憾的是期未满而病卒,终年41岁。清理他的财物时,人们发现竟然“了无遣蓄”,甚至丧葬费用,还是两位堂弟资助的。


4、郑板桥

临终诫子:

“流自己的汗,吃自己的饭,自己的事情自己干,靠天靠人靠祖宗,不算好汉。”

郑板桥在诗书画上均有很高的造诣,人称“三绝”。曾在山东范县、潍县当过12年的县令,关心民间疾苦,清廉有官声,政绩显著,后因荒年开仓赈济灾民而得罪官绅,遂挂冠而去,客居扬州,以卖画为生,为“扬州八怪”之首。这么一个“衙斋卧听萧萧竹,疑是民间疾苦声”的好官,对儿子的要求却不是居庙堂之高,他说“读书中举、中进士、作官,此是小事,第一要明理作好人。”

为了让儿子成为一个“好人”,他从不娇养儿子,对他52岁时才有的儿子小宝要求严格,给他讲述劳作的艰辛,并让他力所能及地参加家务劳动。当小宝12岁的时候,他又叫儿子用小桶挑水,无论严寒酷暑都要挑满,不得间断。直到临终之前,他还让小宝亲手做几个馒头端到床前,当小宝将做好的馒头端到他面前时,他满意地点了点头,遂即阖上双眼,与世长辞了。临终之前给儿子留下的遗言就是“流自己的汗,吃自己的饭,自己的事情自己干,靠天靠人靠祖宗,不算好汉。”

板桥先生一生清贫,见惯人间疾苦,所以格外明白“自立”的重要性。今时今日,这个家训有着尤为重要的借鉴意义,不能自立门户的年轻人向父母无限榨取在这个时代并不少见,“娇子如杀子”,是多少人血泪教训。

中国的家训传统造就了很多“书香门第”、“进士第”、“耕读第”、“清白世家”,真正应了那句“忠厚传家久,诗书继世长”,财产、禄位、权势最终都会风流云散,了无痕迹,最终垂昭后世、造就子孙的必然是美德和诗书,有洞见的父母决不会将教育全都推给学校和社会。

家训,说出来太僵硬,那就喝吧!

诫子饼——一本可以喝的家训!




热选专区

爻牌茶王(2015)普洱生茶
¥20000
爻牌·福山观岚2004
¥1500
爻牌· 沉香(普洱熟茶)2014
¥450
爻牌·清华圆茶2014
¥460
爻牌·象山7572 2014
¥350